永远的丰碑——纪念浙南游击纵队成立70周年
2018/11/21 07:41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编辑:杨凡 浏览:2262






浙南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浙南地方组织和人民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从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组建,再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浙南大地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点和新四军的策源地之一。
1948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成立。这支队伍在中共浙南地委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农村包围城市,成为解放浙南全境的主力部队,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历史渊源
1935年9月,由刘英任政委、粟裕任师长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浙西南转战闽浙边区。1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泰顺白柯湾正式成立,同时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统一领导闽浙边区的革命斗争活动。红军挺进师以闽浙边为依托,大力开辟和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并建立浙南军分区和各县游击队。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挺进师和地方游击武装吸引与牵制敌人10余万之众,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按照国共停战协议,红军挺进师和地方武装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1938年3月18日,根据中央指示,粟裕率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400多人从平阳山门出发开赴皖南,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刘英率谢文清、龙跃等少数领导干部和3个短枪班的武装人员留在浙江坚持斗争。1942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温州被捕,省委机关遭到破坏。以龙跃为书记的中共浙南特委在极其困难的局势中,实行隐蔽精干政策,坚守浙南革命阵地。同时,浙南各县组建短小精干的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进行反顽斗争,成为浙南地区抗日反顽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1944年9月,日寇第三次侵占温州。10月,按照中共浙南特委要求准备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中共乐清县委组建抗日武装基干队,12月扩编为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次年2月与虹桥起义部队合编为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中共瓯北县委着手组织抗日武装部队,发动“屿北起义”。1945年3月,特委决定将两县游击队合编为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下辖11个中队、700多人枪。在瓯江南岸,永(嘉)、瑞(安)边也组织了两支抗日小分队开展行动。这些抗日武装先后在乐清石马印山、西洙、芙蓉等地袭击日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和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为以后浙南游击纵队的创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建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浙南特委充分估计形势,继续执行隐蔽精干政策,指示各地主要采用武工队形式开展活动,做好和平与战争的两手准备。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浙南特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从长期执行隐蔽精干政策转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游击战争,逐步扩建革命武装,不断扩大游击根据地。1947年夏,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浙南的游击战争也迅猛发展。7月,浙南特委决定扩大武装力量,建立特委警卫队,各县武工队扩编为县队。先后建立江北县队(瓯江以北)、浙南第一县队(瑞安)、浙南第二县队(青景丽)、浙南第三县队(浙闽边区)、浙南第十区队(平阳)、浙南第十三区队(永嘉),共有武装人员500余人,加上特委、各县委机关武装人员,总计达800余人。各武装力量先后在乐清白石、泰顺包垟和金山岭脚、永嘉岭头、瑞安仙降等地打击敌人。
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反攻,10月3日至29日,中共浙南特委召开第八次扩大会议,决定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作为浙南武装斗争的主力部队,统一指挥部队作战,同时决定首先成立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会议要求组织、动员一切力量,发动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1948年4月7日至5月25日,为了推动游击战争向更大规模发展,特委召开第九次扩大会议,提出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越性,组织更多的兵力向国民党军进攻,争取游击战争的更大胜利。此后,浙南人民武装积极寻找战机,袭击敌方主力保安团。这一阶段,浙南的武装力量进一步壮大,主力部队发展到近1000人,加上机关和地方脱产干部,共计1400余人。
1948年11月21日,经中共闽浙赣省委批准,中共浙南特委改称中共浙南地委。11月25日,经中共闽浙赣省委报华东局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在瑞安县桂峰乡板寮村正式宣布成立,龙跃任司令员兼政委,郑丹甫任副司令员,胡景瑊任政治部主任,张金发任参谋处主任。为适应浙南游击战争的需要,纵队主力部队及时进行调整,至1949年4月,纵队下辖3个支队、1个独立大队、1个警卫大队。与此同时,各县先后建立14支县级警卫队、37个区中队、7个区武工队。此外,民兵组织也有了很大发展,大部分乡建立了民兵大队或中队,村建立了民兵小队,有的自然村建立了民兵班,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民兵队伍。
浙南游击纵队的成立,标志着浙南游击战争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至1949年4月,浙南游击纵队和各县武装力量发展到4000余人,加上数万民兵,形成了主力部队、县区武装和民兵三者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陷敌于浙南人民武装力量的汪洋大海之中。
战斗历程
鏖战瓯江南北
浙南游击纵队及所属部队在瓯江南北向敌人发起强大攻势,相继取得泰顺攻城打援和渡海解放玉环等重大胜利。
瓯江以南战线率先展开攻势。1948年12月10日,瑞安县委武工组袭击国民党驻梅头的税警第五中队,俘敌30余人,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28支。1949年1月8日,第二县队第二、第三分队夜袭国民党驻文成黄坦和李坑坳的自卫队及刑警队,击毙国民党便衣队长1人和反动镇长、副镇长各1人,俘敌30余人。1月22日至23日,独立大队和平阳县委警卫队在瑞安营前石溪岩设伏,围歼浙保二团第四连(敌连长逃跑),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我军无一伤亡。2月17日,第一支队和第二、第三县队及地委警卫队第三分队、青景丽县委警卫队,共400余人,在余龙贵指挥下,深夜攻入泰顺县城。18日下午,浙保第二旅第二团奉命从文成大峃出发赶往泰顺救援。游击队闻讯后,撤离县城,准备打援。敌援军恐途中遇袭,不断变换行军路线,但仍于22日晨进入我军埋伏圈。激战两小时,敌大部被歼,余敌100多人夺路东逃,当晚在筱村吴山一带被泰东北区和泰北区民兵包围,全部投降。此次战斗,历时6天,共毙、伤、俘敌营长以下360余人,仅1名副营长逃脱,缴获六○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22挺、长短枪230支,以及其他军用物资。中共华东局和闽浙赣省委来电嘉奖。
在瓯江以北战线,括苍支队向敌人发起强大攻势,全面控制括苍和北雁荡山脉。1949年3月10日,括苍支队再度攻打乐清虹桥镇,消灭国民党虹桥联防大队第一、第二中队,毙敌中队长以下6人,俘敌104人。16日,括苍支队解放大荆镇,全歼守敌乐清县常备第三中队及区联防中队,俘国民党大荆区长及敌军官兵150余人,毙、伤敌10人。3月23日和24日,括苍支队连克温岭县琛山、潘郎、虎啸的敌据点,歼灭两个联防队和1个独立分队。31日,括苍支队进攻永嘉重镇枫林,歼保安独立团第三营第八连及枫林区警察队。4月6日下午,周丕振、郑梅欣率括苍支队300多名指战员,从乐清白溪乘30多艘木船横渡乐清湾,150余名武装民兵随军支前。当夜10时许,部队在玉环县青马乡西滩村登陆,在玉环党组织的有力配合下,7日凌晨解放玉环县城,生俘国民党玉环县长毛芷熙;午后,坎门守敌投降。4月8日,括苍支队向楚门镇发起进攻,该镇守敌自卫第一中队已向温岭逃窜,镇内仅剩的一支盐警队被支队缴械。至此,除洞头列岛和披山等岛外,玉环全县解放。
从1948年5月至1949年4月的一年时间里,浙南游击纵队及人民武装共消灭敌人4个营部、1个自卫总队部、27个连队(其中敌人主力15个连)、15个分队(排)以及其他一些零星部队,攻克县城2座,活捉国民党县长1名,俘敌官兵2900余人,缴获六○炮2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66挺、冲锋枪15支、长短枪2700余支、电台4部及大量军用物资。
到1949年4月,浙南游击根据地面积扩展到1.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人,全面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和平解放温州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2日,中共浙南地委发表《迎接解放军渡江南进宣言》,号召浙南党政军民展开全面斗争,迎接与配合解放军作战,坚决消灭浙南一切残余的国民党部队,建立人民自己的民主政权。同时,作出首先解放温州城然后解放全浙南的军事部署。
在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下,国民党第五区(温州)专员兼保安司令叶芳通过民主人士陈达人和国民党退役中将张千里向浙南地委表示起义意愿。浙南地委和浙南游击纵队根据战争的发展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做好了和平解放和武力进攻的两手准备。
4月30日,中共浙南地委和浙南游击纵队的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率先到达温州城郊周岙村,各主力支队也奉命先后到达。部队集中学习党的城市政策,进行攻城训练和战前动员。5月6日,浙南游击纵队温州前线司令部、政治部成立,郑丹甫任司令员兼政委,邱清华、余龙贵、刘正发、周丕振任副司令员,曾绍文任副政委,郑梅欣任参谋长,郑伯永任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解放温州战役。
与此同时,浙南地委和游击纵队派代表与叶芳谈判。5月1日晚,纵队代表胡景瑊、曾绍文、郑梅欣、程美兴与叶芳代表卓力文、王思本、吴昭征、金天然在温州城郊郭溪乡岭头村景德寺谈判,达成叶芳率部起义的初步协定。4日,双方代表再次在景德寺举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协议。6日下午,叶芳召集所属部队营以上干部开会,率部3000余人宣布起义。当晚,浙南游击纵队接收了温州城外的莲花心、翠微山、松台山等制高点。6日深夜,部队从太平岭出发,分三路进入市区:一路由西郊入城;一路由九山入城;一路由三角门、小南门入城。浙南游击纵队和叶芳部队按照协议分工,各自执行任务,进展顺利。城内国民党各重要机关及电厂、电讯、港口、码头等均被浙南游击纵队占领。5月7日凌晨,浙南游击纵队连发3发照明弹,宣告温州城解放。
与此同时,浙南游击纵队和各县武装及民兵又连克泰顺、文成、瑞安、乐清、平阳、景宁、青田、温岭、黄岩等县城。至5月31日,除了沿海若干岛屿外,浙南全境解放,结束了国民党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
南北会师和奉命改编
温州“解放”后,中共浙南地委与重建的中共浙江省委取得联系。1949年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军部和先头部队到达温州,与浙南游击纵队胜利会师。此后,浙南游击纵队和第二十一军并肩作战,共同保卫和建设新浙南。
8月,遵照华东军区和浙江军区的命令,浙南游击纵队及其所属部队改编为浙江第五军分区及直属部队和浙江军区警备第一旅,夏云飞任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龙跃任政委,刘正发、程美兴任副司令员;余龙贵任警备第一旅旅长,周丕振任政委。各县、区武装改编为12个县大队和52个区中队,归属浙江第五军分区。至此,浙南游击纵队胜利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部队改编后,广大纵队指战员在新岗位继续肩负起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新任务,在解放沿海敌占岛屿与剿匪战斗中再立新功。
历史功绩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6月,浙南游击部队共经历战斗193次,歼敌15200余人,解放了温州城(原永嘉县城)和玉环、泰顺、景宁、文成、瑞安、平阳、乐清、青田、温岭、黄岩11座县城,并配合第二十一军、十二军解放了福鼎、柘荣、寿宁3座县城。其间,浙南的人民武装也迅速发展壮大。至1949年5月,部队从最初的300人发展壮大至1万余人(其中主力5116人,县、区武装4899人),民兵发展到9万多人。
1949年5月29日,中共浙江省委致电浙南地委:“浙南党在龙跃同志领导之下,自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十余年来坚持了南方敌后的艰苦斗争,保持了党在南方的革命旗帜,保持了党的组织和干部,保持和发展了强大的游击武装,组织武装了广大群众,有力配合了北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大军渡江以来,机动出击并争取叶芳起义,先后解放温州等十余座县城。你们所获得的这些伟大成就是全党最可宝贵的。华东局及省委对于你们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代表全党向坚持浙南艰苦斗争的全体同志致亲切慰问。”这一指示,表达了中共华东局和浙江省委对浙南党组织和武装部队的高度评价。
浙南革命斗争的胜利,是中共浙南地方组织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正确执行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广大部队指战员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结果;是浙南军民同仇敌忾、勠力同心的结果;也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给予浙南斗争以不断鼓舞和支持的结果。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浙南游击纵队和无数浙南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以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他们不仅创造了彪炳千秋的光辉业绩,也为我们提供了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他们的英雄壮举、伟大精神、卓越功勋,必将永垂青史!
本版资料由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相关新闻
- 声明:凡本网注明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